|
一转眼就要进入夏季了。厦门理工学院的素质养成“四季周”也随着季节的变化,从春季的“微笑周”,进入了夏季的“奉献周”。 这一年,厦门理工学院因为素质养成这个话题而变得更热闹了。近年来,厦门理工学院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学生的素质养成作为人才培养的大事来抓,希冀学生带着自己的气质走出去,赢得更多人的赏识。 让学习回归快乐 大学里开讲座,提高学生的素养,这原本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但是这样的好事却遭遇到尴尬,学校热,学生并不热。厦门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副书记赵花丽说,我们也是从“痛苦”中走出来的,起初我们请的都是一些知名学者,但学生热情不高,还得我们去“请”。现在好了,学生是不请自来,原因是我 们换了一批讲师。 到底是什么讲师这么有魅力?记者好奇地翻看了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年度讲座汇总表,发现他们都是有实际经验的工程师,讲述的都是诸如《海底隧道修建技术及厦门翔安隧道工程简介》等身边触手可及的案例。 专业素养讲座带来了令赵花丽想象不到的效果。去年系里大二、大三学生只有200多人报名参加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校内选拔赛,今年已经有600多人报名参赛,占总数的75%。系里还有三个学生,主动找到教授做课题,现在他们的一项发明正在申请专利。 不做木讷的工科人 “木讷”、“不解风情”是很多人对工科学生的印象。谈起这个话题,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助理马林担忧地说,很多工科学生因为缺乏人文气息熏陶,就业推荐自己时就会屡屡受挫。 日前,马林给学生文体素质养成促进中心的成员们又开会了。马林提出,不是要办一场多么漂亮的音乐会,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举办一场篮球赛,不是比赛第一,而是让学生热爱运动。这是马林希望通过学生文体素质养成促进中心向同学传递的信息。 由简到难,由一个人到一个系,马林“步步为营”。不久前,厦门理工学院启动了素质养成“微笑周”,马林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制作一件礼 物送给学校,要求必须要有艺术味在里面。刚开始,学生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建议找艺术学院帮忙设计。但这个想法立马被马林否决了。没有退路的学生 只好硬着头皮做下去。 想起这个过程,马林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对的。马林带着记者来到他的办公室,拿出学生的得意之作。一个圆铜板,用电火花机刻出了一个月亮笑脸和爱心,还蕴含了校训的内容。 文化成了班级凝聚力 在厦门理工学院,有一个风云班级——10级对外汉语班。风云班级从一个风云人物开始。刚开学,王凯只与宿舍同学打过交道,班级同学一概不理。有 一次,他看了09级对外汉语班的文明班级展示时,那股强大的凝聚力感染了他,暗暗下决心要能当上班长也要打造这样一个班级。果真如他所愿,在竞选中他当上 了班长,也开始创建文明班级。 班级要一条心,对这个班级来说谈何容易,同学来自15个省43个市,5个民族,文化差异就是最大“拦路虎”。王凯最终把这个劣势转为优势,把创建文明班级变成各地、各民族展示文化的平台。 藏族的朵华尔藏为同学们带来了藏族舞蹈和藏族歌曲,还为同学们讲解哈达的风俗。同班同学施蓉蓉说,以前只知道献哈达是对客人的尊敬,但不知道献哈达还要分长辈、平辈,所以每当向身边的人讲解这些就特别开心。 朵华尔藏揭开了藏族的神秘面纱,也打开了同学们对各地不同文化的好奇心。有人带来茶文化的展示,有人传授中国结的技能等,各地风情就这样融合起来。因为文化的凝聚力,10级对外汉语班的同学亲如一家,互助友爱。 |